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

.CEO觀點/績效評估 問題多多

幾年前,蘋果電腦公司有位人資主管,為了要各部門主管完成部屬績效報告,用舊金山巨人隊免費門票賄賂他們;1990年代中期,軟體業者賽仕電腦(SAS)的人資主管羅素,一把火燒掉了考評表,贏得員工熱烈掌聲。

經過這許多年,績效評估還是不得人望。主管不喜歡這個差事,部屬討厭被打分數。或許這凸顯一個事實:績效評估根本沒有用。

那麼,留著這個制度有何用處?從傳統考評方式獲益最大的,不外乎顧問公司。他們不斷推出新版的評估辦法,無視績效制度本身的致命缺陷;此外就是賣績效評估軟體的軟體業者,也能大賺一筆。

為什麼績效評估無法正確評價員工的表現?普渡大學商學院教授許爾曼的研究顯示,由負責評估的主管僱用進來的員工,通常會得到較高的分數。

評估誤差的來源還包括員工的種族、性別和刻板印象等。證據顯示,主管傾向給與自己有相同社會背景的人較高分數;對於哪種人才有好表現的成見,也微妙地左右他們的看法。

在不容易制定客觀評估標準的單位中,績效評估也派不上用場。例如研發部門的成果,通常要經年累月才會顯現;再如管理職的績效表現,大多要靠其他人一起努力,個人的成績要如何評估?另外,研究指出,政治手腕較高明的員工,較易獲得高分,這也不令人意外。

績效評估宣稱可以幫助員工了解自己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,但這也是神話。績效評估不夠頻繁,不足以提供及時回饋,反而會在員工間造成惡性競爭,降低合作意願,不利職場知識傳布。

多數人自認比別人優秀,不願被視為能力較差。無數研究顯示,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無論在專業能力、談判技巧、甚至幽默感上,都比一般人技高一籌。既然績效評估讓一半的人低於平均,無疑會損傷他們的自尊心。結果就是,員工根本不承認績效評估的結果。

最大的問題是,績效評估針對的是員工個人,反而可能遮蔽公司在技術落後等制度上的缺陷,阻礙公司的發展。品管之父丹敏(W. Edwards Deming)說過,公司的表現主要來自體制的不同,而非個別員工的差異。例如豐田汽車的成功,主要就是拜其卓越的品管系統所賜,而非個別主管的功勞。

如果真的非得打考績,為減少不公平,主管應該讓評估的標準更透明和客觀,並讓更多人參與評估。(綜合外電)

【2009/10/11 經濟日報】

1 則留言:

  1. 在我們專業的判斷中,完全按照員工態度與行為模式的考核,最容易引起上述所說的問題!但是一般公司還是僅願意作態度考核,而不從實際工作績效來作考核!
    我認為,以實際執行工作所得到的實際結果量化成為KPI關鍵績效指標,才能夠有效要求員工,並徹底排除這種「印象分數」問題。

    回覆刪除